蕪湖,別稱江城,是安徽省的一個地級市,歷史底蘊豐厚,自古便享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等美稱。在地形地貌上,蕪湖平原丘陵兼備,且山山水水交錯分布,河網密布,水運較發達,同時,水生作物資源豐富,在近代更是位居“江南四大米市”之首。這座“半城山半城水”的城市,不但有“十里長街”,還有“蕪湖古城”,這些都是這個城市的“年輪”,也是城市的命脈。獨特的地理條件也是影響交通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蕪湖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部分。從1992年到2015年,蕪湖新火車站也從動工到逐步建成投入使用,2015年11月,蕪湖新火車站開始運營,老火車站徹底關閉,同時也開始以老蕪湖站為基礎建造新站房。新建成的蕪湖站,共設有3場、8臺、20條線,西站房完工以后,蕪湖站的總占地面積達到了5.6萬平方米。這都是蕪湖站提高運營能力基礎力量的一部分,2017年春運期間,蕪湖站累計發送旅客量達到了58.2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蕪湖站今天的發展,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立在老站的基礎之上。
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4月,老蕪湖站的建造計劃也僅完成了蕪湖至灣沚間32公里路基和橋涵,后期,更因無法籌募股銀而不得不停建。
民國年間,蕪湖老站的建造計劃,也相繼因為資金不足、技術不達標、戰爭影響等主客觀因素的而不得成型。一直到解放后期,江南鐵路被轉為民用車站,之后,前前后后有鐵道兵、鐵道部第五工程局、鐵道部第二設計院等不同單位來到皖南贛北,陸陸續續的來修建這條江南鐵路。
事情的發展總是曲折的,后期因為種種因素,鋼材、木材、水泥等建造資源缺乏,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984年5月份,前前后后修建了近80年的皖贛鐵路終于建成,并交付上海鐵路局運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老蕪湖站越來越滿足不了新的運輸量需求和運輸服務需求,急需改造或者重建一座新的火車站來滿足發展需要。在各方力量的綜合運用之下,終于,在1992年,蕪湖火車站落成,為全國二等站。新落成的火車站總共建造5股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蕪湖新站也不斷與時俱進。2013年期間,蕪湖站東廣場地下空間工程全面動工且蕪湖站站房主體也正式動工。到了2015年11月27日,蕪湖新火車站正式投入使用啟用,東站房也正式運行,從此老蕪湖站永遠的成為了歷史。
蕪湖新站的建筑規模和建筑設計也別具風格,它以主體站房為核心布局,東、西雙廣場和高架候車站房呈中軸線對稱分布。同時,東、西廣場與周圍的山水和其他交通線路交錯縱橫,總體呈“工”字型分部,有孕育“皖江明珠”等特殊的寓意,是城市規劃所呈現出的重要亮點,也是蕪湖發展雄心在建筑布局上的重要體現,當然,也向世人展示著蕪湖的發展成果和發展決心與態度。
從整體布局上來看,蕪湖站可分為高架候車進站層、地面站場層、出站大廳層和地下出站層這四個部分。總之,蕪湖站把火車站作為一個核心,連接不同交通工具,努力打造一個交通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在自助取票、便民設施、交通換乘等方面,蕪湖站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努力為人民提供更好的乘車體驗。
蕪湖站,從來都是一直走在發展的路上,且敢于創造也勇于創造,利用一切主、客觀條件去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能力,總之,它的硬道理就是發展。讓我們共同去期待一個更好的蕪湖站,一個不斷帶給我們驚喜的蕪湖站。
向含山縣城的公路像山腳下的褐色綢帶,將人帶到煙火家園。“前面就到縣城了”,司機師傅指著遠方的高樓說。轉彎時,整座縣城似乎是從山褶里滑出來的。難怪,含山因“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得名。
運漕古鎮位于含山縣境內,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這里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因此知名度較低,但正是這種低調和寧靜,讓這座古鎮得以保留了原始的風貌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風格。
蕪湖市加快推動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全市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網絡布局不斷完善。據市相關部門統計,截至目前,包括自用、專用及公用充電樁在內,全市新能源充電樁數量已達3.2萬多個。其中,公用充電樁方面,2022年以前(含2022年)全市僅有2030個公共充電樁;2023年新建2322個公共充電樁;2024年新建2115個公共充電樁;2025年預計新增1943個,實現了公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市、縣(區)、鄉鎮的全覆蓋,基本形成主城區“10分鐘充電圈”。據介紹,這些并不包括市場上各個企業零散建立的充電樁。
5月1日上午10時許,鏡湖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隊民警葉禮成和同事帶著機器警犬來到古城景區。隨著葉禮成的操作,機器警犬挺直"腰板",神氣十足地跟隨民警踏上巡邏之路,它行進時"噠噠噠"的腳步聲,加上不時扭動的腰身和頭部,模樣可愛,迅速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